白鲍菇怎么做好吃?
“与君远相知,不道青山暮(mù),斜月小窗明。” 这是宋代词人张炎写的一首小令,其意境和情感就像他那首著名的《疏影》一样,清雅脱俗。这首《阮郎归·咏枇杷》写的是初夏深夜,月光下,庭院里那一棵枇杷树,清风明月,夜莺啼鸣;而庭院之外呢?则是一片迷茫,不知何处是天涯,更不知这孤独的人儿该往何方去寻找自己的知音! 这首小令和他那首《疏影》一样,都有一种淡淡的、如梦如幻的朦胧之美。而这种美正是来自于作者对事物感受的那一种敏锐性和透彻性。
正如李方叔在《韵语阳秋》中评价他的《疏影》所言:“若‘池面风来波渺茫’之句,真如雕漆,美甚!美甚!至于末句云‘应怜屐齿印苍苔’,此自是一种留连光景之意,非他人所能遽解。古人论作文,谓意中有象,像外有文,可谓精当矣。” 同样,我们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张炎此作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这种“意中有象,象外有文”的美妙境界。 张炎在此作中所要表现的,其实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却并非是无病呻吟式的孤傲清高,而是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隐忧——国家民族的忧患。他虽生于元朝后期,但却是以宋朝遗民自居的,所以这种隐忧应该是有国亡之痛感的。这种痛感被他融入了对自然景物——月光下的枇杷树的描绘之中。 首先,是从上而下对月亮的凝视。 “斜月”点明了时间是在农历每个月的下旬,此时一弯残月,已经西沉,开始向着朝霞升起的东方缓缓移动,而它的光芒也会越来越明亮。这一形象本来是很普通的,但是加了“斜”字之后,却给整幅画面带来了一个倾斜的角度,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令读者随着这个动态的变化产生一种时光的流逝之感。这种感觉会把人带入到时间的河流中去,去回顾过去的岁月,想想那些失落了的东西——或许也是无法挽回的了。
其次,是从中间向上,是对枇杷树的特写。 张炎是个很有素养的文人,虽然身处异族统治下,心情总是很沮丧,但是他总能找到值得自己欣赏的事物,以缓解心中的忧愁。月亮下的枇杷树就是他心中的美好景象之一。他笔下的枇杷树,不是普通的灌木,而是枝叶繁茂的大树——“绿阴生昼静”,一片浓重的绿意,给人一种静谧安祥的感觉。
张炎是个很有天赋的词人,他写的词语言清新,节奏明亮,用意深远,颇受后世认可。但是也有人认为他的词有时过于追求清空淡雅,往往会缺少蕴藉含蓄之美。我认为张炎此人应该是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上乘之作,只有极少部分显得平淡寡味。如果以稀为贵的话,张炎绝对是值得让人花大钱购买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