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里加点什么作用?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道“喝粥到底健不健身?” 问题下边引用了中国营养学会的答案: “早餐喝碗粥,能养胃!”“早上喝点粥,能降低血糖反应!”“空腹喝粥,会伤胃!”“喝粥不用刻意控制主食量,也不会造成营养不良!”
看完答案后,感觉非常混乱,中国营养学会的回答自相矛盾之处太多,根本不像是专门研究营养的学术组织能说出来的话! 中国营养学会作为专业性社团组织,每年都要制定发布年度膳食指南。这份指南的科学性、权威性都是没问题的。 但在这之前,必须明确一点事实,中国营养学会不代表政府,也不是行政机构。它只是一个群众团体。所以它的回答应该算是民间意见。
这种观点上的分歧,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加宏大争论的问题:到底是吃食物本身(整体论)还是吃食物成分(分解论)? 传统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食物的整个形态应该在体内得以保留。因此吃食物不是吃组成它的单一元素。
现代营养学则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化机器,只需要提供能量和营养素即可,其他不必考虑。只要食物被彻底粉碎,其营养成分就能被完全释放,被人体吸收利用。 所以,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说,一碗粥包含了粮食颗粒、水分、营养素,在肠道中一起被吸收;而从分解论的角度来看,一碗粥首先应该被磨碎成流食,然后营养素才能够被吸收利用。
显然,中国营养学会支持后者。 而粥里的加糖、加盐,以及加入各种调味料的做法,其实就是把食物整粒的状态回复到原来磨碎的程度。这其实是违背现代营养学提倡的清淡饮食原则的。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煮粥也是不健康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国人的饮食习惯和胃肠功能,以及糖尿病、肥胖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用清粥小菜来作为早餐,未必不是最健康的选择。 用粥来填饱肚子并不是什么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吃馒头、米饭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这些主食中的纤维素不是膳食纤维吗?难道这些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不是糖类吗? 其实,中国人一直都有“以形补形、吃啥补啥”的观念,在很多食物的选择上,总是以为吃了某种特定的食物就能够补充人体内缺少的成分,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事实上,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是动态平衡的,没有一种食物是能单独完成这个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