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督导师多少人?

赖洪苹赖洪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1978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当时全校仅两三个从外校调剂来的本科生,我是其中一个;20年后,我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当年清华共招收4个在职临床医学研究生,我又是其中之一;又过了五年,我被遴选为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培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专业硕士。

由此可以看出三点情况:一是我所在的学校(以及所读的专业)在八十年代的招生还是比较宽的,二是我的学习能力还算可以,三是我对医学还是很热爱的。 当我在2003年到美国学习心脏病学时,我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很顺利的,虽然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四十多岁)。

回到国内,我进入了医院工作。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于是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内科学研究生。那时我已经离开校园太久,久到我都忘记了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欢再回校园的感觉——毕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这次我要考北大医学部的研究生,而且必须考上! 我开始了每天背英语、看中医书籍和写论文的生活。为了集中精力,我还搬到了离北大很近的地方居住。很快就到五月了,距离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而我的一篇文章还在投稿中,另外一篇文章还没开始动笔。

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每个小时要干什么,甚至每半个小时该干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吃完饭后就开始学习,直到凌晨一点钟。两个星期后,我那篇被耽搁的文章投出了,而我又完成了两篇新的文章。当十一月我拿到杂志社的样刊时,我才真正放松下来。 而此时我离考研只剩一个月的时间。我放弃了最后一门专业课的学习,因为感觉时间太过紧迫,肯定没有把握能学好。然而,我并没有放弃最后的机会,因为我还有一门考前重点辅导课程的名额,这是由北大本专业最权威的教授亲自主讲的,绝对不容错过。于是我硬着头皮上了最后这堂珍贵的课,并牢记了所有的知识点。

第二天,我就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四处搜集购买的历年考研真题。很快,我就弄到一套试题,并且按照考试时间把自己想象成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做了卷子。 考试结束后,我没有第一时间对自己的试卷进行估分,而是买了新一年的复习资料,开始准备第二年春天的复试。

果然,我复试的时候遇到了很多专业的问题,都是与心血管内科有关的难题。我凭着初试打下的基础和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尽我所能回答了问题。后来,我得知自己初试第四的成绩,而那个第一名的同学却未能顺利进入复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