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源在哪里?
上海,简称“沪”或“申”,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北、西与江苏和浙江接壤。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201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吴越之地,战国末年,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带已形成渔村聚落。
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立了会稽郡,郡的治所在吴县(今苏州),下属的昆陵县,就是今天的上海市普陀区。西汉建立后,设昆山侯国,隶属于会稽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孙权将孙坚的墓地由盱眙迁到松江边上,筑孙坚墓以旌表其功业。这时的孙坚墓,也就是现在的松秋园。 西晋建兴元年(313),晋王司马睿为征讨张祚后梁政权,任命骠骑将军戴渊都督征虏等诸军,同时让桓宣随戴渊出征。《晋书·桓宣传》载:"宣字伯道,襄阳人也。……太康中,随叔父洪客居江南,始居丹徒之九里。……太兴初,王师进讨石勒,宣率众赴行伍。"这里所说的太兴初是指元帝司马睿即位第一年,即晋明帝太兴元年(317)。当时,桓宣随军到达秣陵(今南京),屯兵江渚。《晋书·五行志》中说:"是岁,荆扬大旱,广陵大水。"广陵,就是今天扬州。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苏峻作乱,攻入京师,杀太子以及皇太后,朝野震动。当时,王师南下平叛,先锋即是桓宣,他连下数城,声威大振。然而,当朝廷的使者来犒劳将士的时候,桓宣却以其军粮不足为由谢绝了赏赐。后来,他在与叛军的战斗中负伤而死。
随着东晋偏安江左局面的形成,北方世家大族大举南迁,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政治中心的江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处京口的丹徒也由于有长江和京口浦(古运河)的优势,商业颇为兴隆。
到了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争不断,但是江左地区经济发展总的方向并未受到影响,南朝的永明年间(483~495),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江东。当时在江南各地盛行营建离宫别馆的风气,《南齐书·州郡志》中记载:"(丹徒)县多外宅,旧京口也,山阴、会稽二郡,并旧堂馆,并是六朝旧处。"可见当时丹徒县城内外住宅很多,而且大多是六朝时候的旧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朝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南方地区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天下赋税半数经过丹徒运往洛阳。但是,这一时期的丹徒城位置并没有太大变化。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人收复洛阳,唐王朝因郭子仪之功改东京洛阳县为河南府。这时,丹徒县属江南道豫章郡。唐代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宋代,由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已经基本上没有多少战事,加之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功臣赵普说:"若后世子孙做不出成就,把江山交给别人去管!"宋代一方面通过募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垦殖,奖励农桑,还提倡用灌溉技术和精耕细作的方法改良土壤,这些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腾飞。于是,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丹徒又开始了一个繁华似锦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