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结局如何?

钮绮清钮绮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夏商周时代,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会在冥界生活下去并受到审判,决定来世命运。《墨子·节葬》中提到一种说法,称“命曰死而朽腐”,大意是人身死后尸体会腐烂化为泥土,灵魂则消亡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死者举行厚葬提供了心理基础;但是同时,人们也看到树木花竹死后也能再次萌芽,因此又认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像它们那样永远生生不息。这种观点的冲突体现在孔子身上,就是他的“棺椁之说”(参见《论语·先进》)——孔子生前反对用过多的财物装饰办丧,但又不否定安葬时要有一点象征性的棺椁。这是从宗教角度看待丧葬所引发的矛盾。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社会动荡、列国纷争,原有的信仰体系逐渐坍塌,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精神慰藉,于是哲学出现了。老子的学说一出现就冲击了鬼神一说,《道德经》中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五章),意思是说上帝(或天道)是公正的,他既不偏爱谁,也不会惩罚谁;那些受到上天的惩罚其实是自作孽不可活。这显然颠覆了旧有的信仰体系。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大宗师》等篇章中,他把生死看做一体,指出生命始于天地之始,亦将归于天地之中,因此生并非以死为苦,死也并非以生为乐。这是一种非常理性,也非常超脱的人生观。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想的话,那么对生死便不会再有恐惧感了。然而现实总是复杂多样,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如此理性地看待生死。 孔子的弟子中不少人的人生信条都受到了老子或庄子的影响,对此孔子颇为不满,曾严厉斥责子路说:「若由也,不可以守宗庙,故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焉得为仁矣?」(《论语·泰伯》)这话表面上看是在批评子路的行事作风,实际上也是在指责子路没有继承自己的理想,反而向老子和庄子靠拢,向往那种无欲无求的生活。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还就子路「片言断狱」的行为斥之为小人。所谓「片言断狱」据说是古代的一种司法制度,指讼棍利用两句戏言便判决案件。这对于孔夫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