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作用是什么意思?
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伦·米勒于1963年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 研究人员让一些被试者做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并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给她们施加“暗示”(其实只是暗示了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答案),看看最后他们能够得出来的答案是多么离谱,这个实验也由此而来: 你能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这个问题问的是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不过这题有没有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题根本没有答案。因为题目本身就有问题。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上面的提问中有一个微妙的词——正确率。
实际上,当研究者在询问被试者问题时往往会对他们的回答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值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假设研究者真的认为有34%的受访者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那么即便有70%的被试者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正确率的平均值其实还是符合预期值的。 但如果研究者的最初预设就是50%的正确率,那么当所有被试者都给出错误答案时,错误率竟然反而低于预设值! 这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恰恰反映了人类心理当中存在一种天然倾向性——我们会不自觉地给自身的行为寻找证据支撑。
以本实验为例,尽管所有的被试者都在事实上做错了题,但他们在心理上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才会不停地重复“我认为是对的”“我确实这样做了”等等。 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祟。它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给予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