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五行属什么意思?
“周易”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部研究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互动规律的书籍。它共有三篇:《易经》、《易传》和《易象》。其中《易经》分“经”(即六十四卦)和“传”(即十翼)两部分。“十翼”由汉代易学大家编写而成,对“经”作了注解。 “易经”主要讲的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哲学问题;“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而“易象”主要是对六十四卦的卦形进行解读。 《易经》里没有“五行”的概念,因为“五行”的概念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而在西汉时期,人们把《春秋》与《周易》并称为“春秋公羊学派”与“周易阴阳家”。
《春秋·桓公元年》记载了两条重要材料:一是“春秋”开篇就说到了“赤帝大旗”(注:指五德终始说中的南方之帝),二是“春王正月”,“春”字下有了“王”,这就是后世“王正月”的雏形。 而《周礼》里也有关于五行的记载,如“火正”也叫“南司马”,掌“火灾”,“水正”掌“水灾”等等。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这个体系里把自然界的属性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每一类对应一个季节,每一个季节有一色,每一色占一年。而五德的轮回对应的是五种颜色的更替,周而复始。 这种学说很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并被运用到政治生活中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自命为“水德”,建“天水"朝。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自己属于“火德”,应该以“火”为国运所归。于是就有了“炎汉”之称。
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易传”十三篇(又称“东汉十三经”),这十三篇有解释经典的文选,也包括了对“五德”的看法,认为“汉继秦后,应水德之运,以黑为土德之祥”,还有“火生土,故汉承秦位。”(《尚书·洪范》) 汉武帝时,为了“应天顺人”,就把长安城的城墙涂成了黑色,而城门上则涂上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