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管制原因?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金融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自主性还不强。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发达国家到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都经历过甚至正在进行中利率市场化的历程。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市场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决定利率水平。而在现实中,利率水平的确定往往是受约束的,这种约束就来自于政府所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市场化就意味着政府的利率管制政策的退出。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就是利率管制政策的退出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199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并推出央行票据后,央行开始逐步调整对资金市场的利率管制,先后放开了再贷款、金融同业贷款的利率管制;2007年5月开始,允许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自行调节基准利率的上下限,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为主;2012年4月,央行取消法定存款利率浮动限制,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2013年7月,取消信贷配给制度,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近30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是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体系仍然不完善。当前,我国的市场利率体系主要指以LPR为代表的贷款利率体系和以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其中,LPR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交易商协会制定,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融资成本。但现行LPR只包含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种期限,不能像美联储降息一样,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不同的期限,进行逆周期调整。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中期利率工具,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相对狭小,利率调控面临困境。
二是银行等机构的定价能力比较差。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状况以及未来的风险预期等因素来及时调整头寸和资产结构,并通过主动买卖现货或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实现头寸的和资产结构的平衡。但在实践中,国内金融机构更多地依赖央行和监管部门的指令开展业务,自身缺乏灵活调整的能力。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在资本充分和资产负债匹配的前提下,往往更倾向于依赖央行的窗口指导而不是市场的方式。这也使得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大打折扣。
三是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般来说,利率是由无风险利率、通涨率和风险溢价共同决定的。在国际市场上,无风险利率一般是指国债利率,通胀率一般采用CPI指数变化情况加以衡量,而风险溢价率则通过考察股票风险溢价或者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溢价来计算。目前,我国的企业负债率偏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债务风险较高,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溢价要求比较高。另外,目前我国的企业盈利能力和回报也相对偏低,这也是风险溢价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利率通常要高于理论利率。如果考虑到风险溢价的问题,我国的市场利率应该会有更高的表现。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