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色多瑙河的结局?

宫昕虞宫昕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男人装》2008年第7期上的一篇名为《多瑙河的眼泪———男色传奇》的文章中。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段发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多瑙河畔的爱情悲剧。虽然已经是过往百年发生的事情。但是文章所描写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感情,依然让人感动。在男色盛行的时代里,同性之间情感的依恋,对于艺术的追求,都是不被当时社会所允许的。一切的爱情都是奢侈的,短暂的。最后结局的是悲伤的。

1934年12月2日《莱茵报》上的一则小品,讲述的是海因里希和爱德华的同性故事。故事的开头是:“两个男人和一个故事”。在海因里希的一生中,这是一个让他耿耿于怀的故事。在他的晚年。他写了一系列有关这个主题的小品。当然,他写的时候用的是化名。这些作品后来被结集为《多瑙河的眼泪》。

海因里希生活在男色盛行时代的多瑙河地区。他生于1873年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他在维也纳学音乐。19岁时开始与当时奥地利最著名的人物爱德华·冯·哈塞交往。后者后来成为他的情人。1900年。27岁的海因里希被派往布达佩斯的歌剧院任小提琴手。他的父母希望他能成家立业。但是海因里希为了继续和爱德华·冯·哈塞在一起。选择了辞职。并离开奥地利。1911年,海因里希的爱人。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爱德华·冯·哈塞在科隆去世。爱德华是海因里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他的死对海因里希是沉重的打击。此后。海因里希彻底颓废了。他无官一身轻,整日花天酒地,沉醉于歌厅舞肆。1927年6月,因酗酒。在海因里希34岁时。在一次事故中双腿瘫痪。直到去世。1935年,与世长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男色盛行的时代。在多瑙河的三国境内———奥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种现象被社会所允许,甚至是受到嘉奖的。男子“拉皮条”成为当时一个专门的行业。在布拉格,有男色掮客尼克斯曼先生。他的业务包括从男女演员到模特儿甚至教师和各色人等,从中抽取佣金。

据报载。当时的演员,尤其是名演员,许多人都是双性恋者。如《茶花女》中的女主角原名玛格丽特。伯爵夫人是她的爱慕者。而在英国著名的诗人拜伦一生中写了许多关于男色的诗,从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对男色有了新的认识。在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兴起了“男同性恋怀旧”热。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各种有关男同性恋的书籍和杂志曾风靡一时。80年代末,柏林一家电影院专门放映有关男同性恋的老影片。

对于双性恋人们不太了解,只是说在当时的双性恋者中。许多都是艺术家和文学家。只是没有明确和公开表达。

但是,这样的男色文化,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即使是艺人,也是被人们看不起的,虽然他们有才华,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后来,由于反战、女性独立、同性恋平权等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原因。男色文化逐渐衰落了。

20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电视制作公司拍摄了2集关于男同性恋的专题记录片。德国和荷兰的电视业者也相继拍过这类片子。90年代初,德国和荷兰的一些书店和书评人开始介绍男同体小说。但在国内。这种现象只是近20几年来才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注意。

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在人类情感和性心理转换的过程中。男同性恋是一个客观存在。在它存在的时候。虽然社会文明会给予不公正的待遇。但是所有那些关于男同性恋者的故事。尤其是那种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最终将成为人间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哀婉的故事。会成为多瑙河永远的泪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