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企业增信?
企业信用贷款,又称为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法人贷款等,是指银行以企业的经营收入和信用状况作为评估标准发放贷款,无需提供担保。 企业经营贷款的额度最高可以是企业净资产的10倍;贷款利率低于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先息后本、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多种选择;期限最长可达15年。
申请条件 经营范围 生产经营性贷款,对企业的要求主要在于行业是否属于国家允许的行业范围,对经营规模没有要求; 消费性贷款,对企业的要求主要是项目可行性,对企业经营规模有一定要求,原则上贷款金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均现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
资产负债率 银行通常要求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小于70%,对于优质客户该比例可放宽至80%. 流动资金 银行会重点考察企业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认为这一比率达到2倍以上比较安全。 盈利及现金流情况 银行需要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情况,主要看两个指标:营业收入/利润之和与营业成本之和的比率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营收之比。前者反映公司获取收益的能力,后者体现公司收益的可持续性。
征信记录 包括企业本身和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个人的征信信息。银行会对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析,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且资金周转需要,银行可能会批准企业的贷款申请。但如果企业财务结构混乱,银行则可能拒绝放贷。即便发放贷款,额度也会非常有限。
目前,很多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面临“增信”难的问题。一方面,部分缺乏抵押品、数据信息不完善的中小微企业缺少有效的增信手段,影响了融资需求满足。另一方面,部分增信措施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增信”效果有待提高。针对上述两类难题,《报告》从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从金融机构层面看,一是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发挥技术手段优势。通过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有效借助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加强对企业“软信息”的挖掘,综合交叉验证企业经营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缺乏有效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增信手段。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基于核心企业增信,打通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缓解核心企业自身的应收账款积压问题,另一方面帮助上游供应商获得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融资、存货与仓单融资,对核心企业和“链上”企业都能起到有效增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增信措施。比如,通过资产支持票据、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为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信贷增信等多元化增信服务的良性循环;再比如,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
从政府部门层面看,一是加大力度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继续完善信用信息的共享共建机制,促进信用信息的充分运用,提高金融机构对缺乏有效抵押品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能力。二是完善增信体系,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增信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资本。三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提升企业信息披露水平,严厉打击逃废债、恶意“逃废担”行为。四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