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多少门课程?
在教育部最新规定中,小学课程由原来的7科增至11科,语文、数学、外语依然是小学阶段的三大主干学科,但美术、音乐、科学和道德与法治将正式进入小学课程体系。
美术、音乐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必修课,科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道德与法治则是从一年级开始开设。
新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幸福课程三个分支。其中,基础课程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拓展课程强调学科交叉,如科学教育、计算机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幸福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如环境保护、红十字精神等。
“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华说。她解释,这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发的一门实践活动类课程,强调从小学开始就要有劳动和实践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改革的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地要“开好三门课”,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外语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美术、音乐则从四年级开始设置。同时,明确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年级开始分科课程学习。
郭华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她举例说,美术课程不仅要学会画,更要有创意,课程改革后,对美术能力的要求将会提高到“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取消“识五线谱”的要求,只要求“能跟着乐曲哼唱”。同时,取消了艺术和音乐两个学科的考试,但将艺术课程纳入到校本研修当中,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艺术教学水平。
“科学课程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行动纳入评价体系中。”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敬敦说,过去科学课程主要培养科学家,现在培养目标变了,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和解释自然界。
点评:此次小学课程改革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当然,改革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应对,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