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怎么算年龄?
现在人们普遍的阳历(公历)纪年,其实是不符合古人出生年份划分的。 我国古代使用农历(夏历、农历)计年,有二十四节气以配合农事。而每年的第一天是从“立春”开始计算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但是,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严格分布在每年冬至到春分或立秋到立冬之间。而是有一定的周期性。
举例来说,如果第一个“立春”出现在甲寅月丁丑日,那么下一个“立春”就一定是出现在乙卯月庚辰日。两立之间的月份相差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这就会引起一种概念上的混乱。古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农历中设置了“闰月”来调整。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用来调节月份与季节的不匹配。当然,每隔几年就要加一个“闰三月”“闰七月”甚至是“闰十二月”。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然而,更麻烦的是遇到闰年的问题。比如公元2020年是闰鼠年,但这一整年都不是闰月,而是正常一月一月的过去。但是到了公历2021年,这一年就变成了闰正月,有两个立春和两个惊蛰等。。。然后到公历2024年,又是闰四月,等等。。。这种闰年情况会持续整个农历癸鼠年和甲牛年。直到公历2025年,才恢复正常。 而这种闰年出现的情况,是以60年为周期的。这意味着一个人出生的农历年份如果没有碰到闰月的话,他的年龄计算将比实际年龄快60天(一年按365天计算);而如果碰到了闰月,年龄计算则会比实际年龄慢60天。这在计算阳历年时会导致极大的混乱。
为了区分这种情况,古代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那就是用“干支纪年法”给每个年份赋予一个干支名称。而这个干支名称的第一个字就是该年的天干,第二个字是该年的地支。由于天干只有10个,地支只有12个,因此干支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甲子”“乙酉”“丙戌”等,便是用干支给年份标记出来的。其中“子丑寅卯”代表地支四个时辰,“甲乙丙丁戊癸”代表十天干。 这样,当遇到闰年时,干支的名字中有一个是“重”或者“置”。
如公历2024年是甲子年闰三月,其中甲子的天干是甲,地支是子;而闰月的地支是辰,因此这个闰月是丙辰月。而公历2025年是乙酉年闰四月,其中乙酉的天干是乙,地支是酉;而闰月的地支是巳,因此这个闰月是丁巳月。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闰正还是闰冬,其干支名称都有一个特点:原本该月的干支变成了下一月份的干支。
这就解决了每个月龄的计算问题。例如一个人出生在公元2018年农历八月,他现在的年龄应该是3岁零6个月。而当他来到2025年农历九月时,他的真实年龄应该加上7,即4岁零6个月。而这时计算他公历的生日,却发现才刚到9月5日,远远没有到达下一个月的起点。此时就可以通过“置闰”的方法,让农历的九月变成“十月”,再通过增加一岁的方式使公历的九月变到“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