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读五行?

皮道明皮道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尚书·洪范》篇中,五行的定义是这样的: 曰哲,田,衡。唯修永载。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后稷,姜嫄佚(yì)佚。居不经。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乾载坤,集于大庭。亦如之吉。 姜嫄以为不祥,弃之于野;邑人郊迎,麦季乃香。行歌而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幸以得之,敬而守之。 帝拜稷为农师,天下所宗。 后稷卒,不窋立。不窋时夏始革邦。不窋不能守法度,失其本业,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公刘立。公刘虽居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至于豳。 公刘卒,庆节立。是时周本有邰(tái)之国,今岐州扶风县是也。 庆节卒,皇甫文叔立。文叔卒,武公即位。 周道始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公东征,杀管叔,诛武庚,放蔡叔。 武公卒,弟德公即位。德公立十年,崩,太子昭立,是为懿公。 懿公元年,初,懿公兄仲君卒,有宠于懿公之母,乃立为太子。及懿公既立,欲去其母家,必欲尽灭之。是以惠伯、内史叔轼告谗惠伯子驹,内史叔自杀。四年,晋伐绛。五年,懿公薨。 太子夷父立,是为孝侯。 孝侯二年,秦攻晋。四年,孝侯战死于渭。

八年,太子立,是为釐侯。釐侯元年,齐桓公开始称霸于诸侯国。 厘侯十二年,初,僖侯去邠(bīn)迁居於魏。十一年,釐侯卒。太子申立,是为惠伯。 惠伯初立二年,齐国出兵助申攻燕。三年,晋国伐卫,申败走。六年,申卒。立太子逆,是为献公。

从文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上古之时,有一位名叫“后稷”的神人,他因为“履帝武敏歆”而被姜氏女怀孕生子,这个孩子便是周族的始祖,神名为“稷”。 后来到了商代末年,周的先祖不窋在戎狄之地生活,失去了“后稷”的世袭职位。此时,周族的另一位祖先公刘来到了此地,他“务耕种,行地宜”教民播种,使得农业得以发展,人民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周人从此定居于豳。再后来,古公亶父在豳建国立业,并迁都至歧下,建立了西周王朝的前身——周原。这就是周人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他们与“五行”之间的联系。

当然,这段文章只是对后世五行观念的一个起源性解释而已,我们从中能够大致明白的是周族人之所以被称为“姬姓”,是因为他们的远祖曾得到过神的帮助和庇佑,而且这种渊源一直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的一位神人——“稷”身上。那么,这个所谓的“五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它会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之中如此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呢?这就要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说起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情况。在现代汉语词汇里有一个词叫“天体”,指的是宇宙中的所有恒星、行星、卫星以及星际物质构成的整体;而在古人的眼里,则只有五个东西值得注意和研究。那到底是哪五种东西呢?古人认为它们是金、木、水、火、土这五元素,它们构成了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和万物。同时,这五样东西又是互相联系的,当一种要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引起其他四种的变化,比如夏天来临时人们会感受到火的温度变化等等诸如此类。所以说古人用“五行”来表示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其他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观又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肖露冰肖露冰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其实只是对物质分类的一个标准罢了。 五行之间并不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所谓“水生木”、“水克火”等等,实际上是指的五行生克关系在时间上体现出的状态而已——“木生火”,是木头被火焰烤干,也就是一种高温蒸腾的状态;“土生金”指得就是泥土里面蕴藏着的金矿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它只是描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性,而不是像西方哲学所阐述的那样是一种必然联系(当然也不是一种必然不联系的因果关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