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文属什么?
五行在相生关系中,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递生规律,后一行对前行具有培育、促进和资助的功能。五行相克即五行的制约关系,五行间存在着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递克规律,在相克关系中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关系。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和说明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是利用“以象推论”的方法。在利用五行学说进行中医临床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关系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属五行学说的延伸。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
古代的五行说有不同的派别,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述而》篇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左传·昭公十八年》有“木、火、土、金、水、九曜、五行人之所丽而死生焉”等记载。这是一些原始宗教迷信的五行说。还有一种是哲学上的五行说,它是在阴阳说基础上,吸收改造原始宗教迷信的五行说,从春秋中叶就已开始萌发了,孔子、左丘明就是较早的代表。
阴阳说是在殷周流行起来的,“阴阳”本是古代人民对日光的明与无光而产生阴影的自然现象的抽象认识,用于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季节的变化,人们把它称为“阴阳”之道,并认为它是宇宙万物赖以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动力根源。到了春秋末年,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阴阳二者还需要一个物质载体,于是取了金、木、水、火、土五中自然物质,再结合他们对自然界生物发生、发展、衰老和衰亡的实践体验,给五材施加生物属性,称为五行。五行的生物属性,经过同异辨别并归类概括后,成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土曰稼穑等五种规定性。从此五行成为天地万物的五种不同性质和五种基本元素。他们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着。五行同阴阳一样,成为“造化”天地万物和人体生命的基础,而五行又为阴阳所统辖,故《洪范》有“五行曰‘皇极’”的说法,这就是先秦五行说的雏型。这种五行说,本为先秦“天人合一”思维形式服务的,战国中期的《内、外记》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五者,(天)常道也”,“五常之道,是指以五行为“常道”来维持宇宙万物的统一和谐。
二、五行人身体的对应关系
中医从人的五官、五脏六腑在生理病理和解剖学上的对应、相近及相通的关系,以及人体的经络系统学说,将人体的头、胸、腹和上肢、下肢;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胆;口、鼻、喉、发、毛、脸、目和足、手,都分别纳入五脏的系统中,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完备的统一体。而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则主要靠经络来沟通和维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又是通过“藏神”来统一协调的。人体的这种关系,是与天地万物的统一和谐协调相协调的,是受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规律所支配着。这就是中医五行说的基本观点,也是“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思维形式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反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