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在五行中属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这么看了。 首先说下“五方”这个概念,这个和五行一样古老,但是又比五行简单得多——其实就是东西南北中、上(天)下(地)五个方位的意思。
而东方对应的是甲乙,南方是丙丁,西方是庚辛,北方壬癸,中央戊己土。 这基本上也就是汉代人的看法了,《淮南子》有载——“东方甲乙木”、“西方庚金木”等等;另外再补充一句,这里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都是干支纪年中的字,而不是现在的数字。 而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其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这里五行所对应的也不是五方。 五方的概念是汉代才基本确定的,因此这里的五行也很难说是当时就确定好了对应关系,只能算是后世五行说的雏形而已(个人认为)。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汉代开始就有这种说法了。 而且汉代以后还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叫“五德终始”,这就不属于传统的五行范畴了。所谓“五德”是指“五德转移”或“五德相承”,即古人把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与五行相配,以说明朝代更替的原由。 这种学说主要是用来讲朝代兴亡的原因,不过后来被王莽拿来当了一柄改朝换代的理论武器……所以汉朝之后大家也就没怎么关注过五德的属性是什么了,只知道是用来讲王朝兴替的…… 再往后,晋人郭璞写了一本书叫做《葬书》,里面提到了一句话:“五行之精,受之月建。”虽然这句话很值得研究,可惜没人研究……于是我们也不知道它说的是啥意思。 好容易到了唐朝初年,有位叫李淳风的官员写了本《甲子元历》,书里有一章专门论述五行,其中首次提出了一个“纳音五行”的概念。他的方法是按六十甲子顺序推演一遍后得出结论,发现每十年都有一个干支为“戊子、戊午”或者“乙丑、乙未”,并且这两组干支的纳音相同,从而将它们分为一组,一共六十个组合。
每个组合都代表了某种金属——比如“戊子、戊午”这组就是水、金、土、火、木,而“乙丑、乙未”则是水、火、木、土、金,这就是所谓的“纳音五行”——实际上这是李淳风把汉代以来的五德转承那一套搬过来套在了五行身上罢了。 李淳风之后的另一位大文豪杜佑在著书时参考了李淳风的这本论著,并将其收录于自己的著作之中。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如紫微斗数之类的术数体系。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算命的书上都会提到五行纳音,这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从李淳风那里发展出来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早的接触了这一理论。
总之,五行也好,五方也罢,本来都是很古老的概念,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却并没有任何统一的标准。换句话说,这些术语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义,甚至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 直到宋代,才有学者对五行作了新的探讨,其中最出名的两位便是北宋的王维一和南宋的赵氏兄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家人,反正姓赵就好了~))。 王维一说五行生克之法乃后人附会之说,并无根据,因而他主张不用五行生克来讲道理,而是用阴阳来解释一切。
至于赵氏兄弟,则是在王维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五行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时又认为阴阳不是五行的终极属性,所以他们在阴阳之外又加上了五行,构成了“五行阴阳”之说。他们的这套观点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认可,成为了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