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字五行属什么?

那月旭那月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鲍,水虫也”。清段玉裁注云:“今人谓水底蛤蛎曰鲍。此字当别作bao”。 据此,鲍之字形,当为从水包声。而其读音亦应属古音之入声去声。且与“炮”、“袍”等字同属一部,可见其末笔音值应当是g。

然而《康熙字典》收录的“鲍”字却并非如上所述,而是写作“鮑”。并且其注释中称此字当属“广韵”,并引证了《集韵》。经查,《广韵·晧韵》及《集韵·晧韵》中所收之“鮑”字皆注有音读,而所注之音均为“蒲浩切”。换言之,《宝》字之现代拼音应为pao3,与上述各字不同。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鮑”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与“保”字通用?又为何多一笔画而又发音相同呢? 其实,《寶》字最早见于小篆之中(参见上图)。然则此字并非水底蛤蜊之意,而是指一种珠宝——珠光晶莹的美玉。此处之“宝”实为动词,表“珍爱”之意。所以这句语典的翻译应该是秦越人认为这位主人是一位值得珍爱的人。

至于这个“鮑”字,在战国文字中多见异形,如“㐚”、“𣊿”等(参见上图),而字形最奇怪者莫过于“�”,即李斯所作的小篆《說文在》中所收之“鮑”字。此字乍一看去似“自”而非“白”,实则是“鱼”部之字。 《爾雅‧釋魚》:“鮑,蜃”。郭璞注:“今江东呼蜃为鲍鱼。”此“鮑”即“䱼”,也就是“海蛤”。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海蛤肉的味道像鱼肉一样鲜美。

到了东汉,王逸撰著《楚辞‧离骚》章句时,在注文中引用了一句汉代流行的谚语“老蚌生珠”,其中所用的“鲍”字(参见上图),字形与今日小篆基本相同。不过他所注的音读却是bō4。这是根据汉人用字规律推导出的读音,颇合音理。 这“鮑”字最初从“保”得声,读音与“泡”“抱”相当。但是进入南北朝之后,语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入声调类,于是“鮑”字便成了去声ba2。同时因为声母变浊,它又被写成“餳”或“𥶔”等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