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什么什么瞻的成语?
马首是瞻
【释义】主将如何,全队官员将士便如何。指作战时将士听从主将的号令。后泛指跟随某人行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后期,晋国实力十分强大,在中原地区横行霸道,连周王室和一些小诸侯国都不得不俯首帖耳地听从晋国的摆布。那些大诸侯国也惧怕晋国,不敢轻易与晋国对抗。
郑国是一个小国,夹在晋国、楚国之间,对这两个大国不得不采取两边讨好的策略,因此引起双方的不满,不断遭到这两大国的打击。
晋平公当政时,害怕郑国往附楚国,派范宣子率兵围攻郑国。郑国人害怕了,连忙派人向晋国求和。晋平公得到消息,觉得时机已成熟,就对范宣子说:“我们讨伐郑国,就是为了让它归附我国,如今郑国屈服了,就不要让它在心里留下对晋国的怨恨,这于我们有利。”
于是,他命令晋军即刻退兵。范宣子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就这样放走郑国呢?”晋平公说:“我在军中已发布命令:有谁因为私自留恋军队而违抗军令者,我必将依法严惩!既然郑国已经顺服我们,如果还继续用强硬的手段对待它,必定会激起它的怨恨,结果还得到一个不痛快。到那时,一些大臣必定会责怪我优柔寡断,还不如及时退兵更好。再说,我们晋国国威已经让郑国人领教了。我们军队的行动如同用绳子牵引一般(原为‘军志’),十分整齐,郑国人必定心服。”
晋平公说的“军志”指作战时全队听从将帅的指挥,如同用绳牵引一般。后来人们把它改变成“马首是瞻”,即全队成员跟随马头去看哪儿就看向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