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可以逃课吗?
大学时期,一般学生处于成年期中期(20-24岁),处于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生理上的成熟以及独立人格的要求,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摆脱父母的影响而独立行动的意愿;但心理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还不成熟,在社会上还缺乏一定的独立经验和生活技能,还需要依赖家庭。
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校园,而不是家庭生活和社会,所以大学生要适应校园环境,接受教育,完成身份上的转化,学会做“大人的事情”。
要完成这种转化,不仅需要内因的推动,即大学生本身的愿望,还要有外因的刺激,如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而“逃课”无疑是与大学生身份相违背的,是不符合校园文化的正确取向的。所以,要回答“大学能不能逃课”的问题,就得分析“逃课”的内涵及意义。
在大学里,“逃课”一词常常被用在课堂点名上的,它往往和“代签到”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在大学校园里,“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等这样的语句随处可见,成为学生们自我调侃的口头禅。“逃课”是学生对学校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但是学生们需要明确的是,“逃课”不是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必然途径,更不是大学生摆脱学校约束的途径。
“逃课”是大学生追求个性的体现,他们不满足于校园的沉闷生活,渴望张扬独特自我的生活方式,通过“逃课”等手段,表现其渴望自由的愿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大学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但从社会角度来看,“逃课”所具有的反学校制度的意义却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在当代中国,学校制度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保证。学校和老师在尊重每位大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系统、严格、科学的培养原则和教学大纲,使大学生们能在毕业时能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
所以,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应该认识到“逃课”并不是自我实现的方式,而是个性发展的手段,只有将个性发展融入集体文化的建设之中,才能促进自身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