伩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伩”,《康熙字典》的解释为:“古信字。小札也。从人,言声。又姓。” 《集韵·去声四寘》的解释为:“信,或作伩。小札曰伩。” 《说文解字》解释为:“信,诚也。从人,言声。” 由此可知,“信”“伩”二字同源,且最早的意思是表示书信的意思的(古代的信件都是用竹片做材料的);另外在古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书写,所以书信又称作“柬”,如“信柬”、“礼柬”等,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写字的,所以“信”字也指代写信的行为——这是“信”字的本义。 而“訁”部的所有字,都是和语言、言辞有关的字,“信”的字义就发生了衍变,是指代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意思的语言文字,即现在所说的“信”的意思了。“信”是“訁”部字的一个形声字。
现在再看“伩”字,它由“人”和“言”组成,明显是一个会意字,其含义应当与人有关,而且应当是与言语有关的人,那么“伩”字的含义就应当是:从事书信工作的人员,或者是能够书写的人(能写的人自然就可以发送书信)。因此“伩”字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信用”、“信赖”、“信箱”等等。 当然,如果单从字形来分析,“信”与“伩”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考虑到古人造字是非常严谨的,往往通过形意的组合来表达某种意义,所以“信”与“伩”在表达含义上是同义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或物质,五元素相互作用、相生相克,被认为支配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木:代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升发、调达,有奋发向上之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是木的三种特性表现。有关系于条达舒畅的肝气,主疏泄,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调理脾胃,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主藏血、司呼吸、在志为怒、在液为唾,在质量为筋。
火:代表炎热、温热、升腾上浮,炎上是火的形态,发散为用是火的特性。有关系于炎上之气的心阳与君火,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藏神、主痛、在音为徵、在变动为乱、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质量为血、脉。
土:代表生化承载、承受、受纳、受持、升长,土有稼穑之性,是生化万物的物质基础,如人之脾善运化,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有关系于稼穑之性的脾气,主运化、统血,四肢、五脏、百骸都依赖于后天之本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主四肢、开窍于口、藏意、其华在唇四白、司味觉、在音为宫、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质量为肉、脾。
金:代表肃杀、条达、清静、敛收、下降、清洁,是金的性能和在天之秋气的特性。秋气清肃,主肃杀、收敛、清洁、下降。有关系于从革之气的肺气与秋气相应,因肺有清肃传道之性,主气机向上,通调水道,主宰着皮毛、毛窍、开窍于鼻、藏魄、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在音为商、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质量为皮毛、大肠。水:代表寒冷、滋润、下行、封藏等特性,在天之寒气则与水之性质相应。有关系于润下的肾气,主藏精,主水和生殖。上通于肺而行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音为羽、在变大为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质量为骨、发、齿、肾。
伩字字义解析
“伩”发音为tiáo,调和。和谐;协调;和悦。1、本义:调和,和谐。《说文解字》:“调,和也”。2、协调。如“调匀”。3、调合。如“调和味道”。4、调和,谐和。如“调和的颜色”。5、和睦相处;协调。如“调和矛盾”、“调解”。6、调弄,调拨。 如“调弦”、“调兵遣将”。7、曲调。乐曲。如“曲调”。8、以言语去哄骗人,诈语。如“调嘴”、“胡调”。
伩字姓氏注释
伩字出自“中华百家姓”,中国最古老、最优秀的家族传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伦道德智慧,世代流传,沿用至今。姓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文化传承、伦理秩序和根源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还见证了世世代代社会的更迭。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的中华文明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伩字相关解释
伩字的五笔编码:GJDD。伩字的繁体字为伩。伩字的五笔输入法为:GJDD。伩字的字海编码为:U52B9。伩字的郑码为:DZDD。伩字的UniCode为:U+52B9。仩字简体对应的繁体字是伩。伩字简体对应的繁体字是伩。Unicode编码为:9913。区位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