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菲律宾什么时候?

晁誉才晁誉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4世纪,马尼拉大帆船开始远航,到西班牙时,将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销售给当地贵族;同时带回来的还有香料、宝石和铜等,不过数量上要远远少于出口到中国商品的数量。 随着贸易的进行,中国商品在西方逐渐走红起来。如明代万历年间,日本京都的集市上出现中国产的绣品、漆器以及江西的茶叶,甚至中国产的丝布和丝绸都深受日本妇女的喜爱。

到了清代,中外海上贸易更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专事海外贸易的商船。这些商船的大小不一,最大的可载千余吨,最快的时速可达20海里/时。清中期以后,广东外贸进出口货物总值约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仅次于荷兰和英国的东亚海上贸易强国。

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南方的一些特产也开始传到西方国家,使西方人也享受到了中国产品的实惠。如在广东省新会县,有个小岛叫圭屿,岛上有人养殖水禽,出售它们的羽毛做填充物,制成了著名的“羽毛扇”,这种羽扇具有凉爽、透气、轻便的特点,很受当地人的喜爱,于是人们纷纷购买。

除了卖产品外,华侨还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加工业再出口。比如在西班牙,中国人大量收购番薯,用来喂养猪和鸡,再运输到欧洲售卖,而欧洲人则用铝锭来交换中国的番薯。意大利的玻璃器皿、日本的水磨粉和染料,也大多是借助华工的劳作才生产出来的。 正是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西方世界看到了东方神奇的古老文明,看到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大国——大清帝国。

逮国玉逮国玉优质答主

中国与菲律宾两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在国际上处境日趋孤立,经济濒临崩溃。马科斯总统急于摆脱困境,打出所谓和平、友谊、外交革命的旗号,先后与苏联、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关系实现或开始接近。同时,马科斯政府在国内又深感镇压反政府武装力不从心,急需补充更新军备。这样,便产生了将外部矛盾和国内矛盾转嫁别国和地区“海外流血补偿国内和平”和借对外制造紧张局势转移国内矛盾的意图。当时,菲律宾已侵占南沙群岛10个岛礁。为达到借岛礁问题造成紧张局势的目的,马科斯还亲自策划、导演了所谓“西月礁海战”。1999年5月,东南亚国家联盟在菲律宾克拉克召开外长会议,会上讨论了南海问题,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签署了一个行为准则的“概念文件”。此后,中国与菲律宾又恢复了关于南海问题的专家级非正式磋商,双方都认为磋商是建设性的,同意继续进行磋商。2001年11月,在马尼拉召开东亚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期间,东盟和中方签署的《南海行为各方宣言》(即《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把致力于在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的共识以文件形式固定了下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