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产生原因?
“僵尸企业”一词出现在2014年,指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但具有较高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企业。 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调整等。例如在一个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时,该行业的新进企业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政府政策调整也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如环保政策加大力度,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就带来致命打击。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使得一些企业本来尚有生机,却突然陷入困境,成为僵尸企业。
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包括融资困难、现金流枯竭、管理混乱、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个接一个到来,也可能是同时发生。无论哪方面的原因,最终都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形成无法清偿的到期债务,从而成为僵尸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所谓的“僵尸企业”,但是其中不少实际上并不符合僵尸企业的定义。在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僵尸企业时需要谨慎再谨慎,以免误伤。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部分企业甚至长期亏损,逐步沦为事实上僵尸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煤炭、钢铁行业。
其次,经济出现下行,部分企业难以适应经济增速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陷入经营困境,最终成为僵尸企业。
从僵尸企业的分布行业看,能源与原材料等产能过剩严重、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化退出机制不畅的行业僵尸企业占比高。在经济结构上,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等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化改革比较滞后,企业负担较重,市场化退出较为困难,僵尸企业相对集中。
银行贷款是僵尸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约四分之三的僵尸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新增授信或续贷支持。中央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僵尸央企和非僵尸央企新增贷款余额占比分别达到6.16%和15.98%,而非央企、非僵尸企业的新增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