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在五行中如何?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之津液(即现代中医学的“津液”概念)有润下、濡润、渗漉、气化而化生营血与精液的不同作用;《黄帝内经》指出,“津”“气”“血”“精液”各有其生理特性,“其充走腠理,其泄循经脉” ,各自具有不同的归经和功效。 “汗”作为津液一种正常的排泻方式,既不同于“血”(包括月经),也有别于油脂状的“津液”(《内经》中称为“脂”)。它是“精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水谷之气)化生的。通过阳气蒸腾,从腠理而出,具有发散、清透、宣散、滋润的作用。所以中医用发汗的方法治病或保健时,是遵循着中医理论中的“实则泻之”、“热则疾之”的理论的。如果身体没有病变,只是出汗过多造成虚脱时,也用固脱敛汗的方法(如塞鼻法、蒙汗药等)。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汗液来源于血浆,且其中电解质含量甚高,接近细胞外液的水平。同时,由于皮肤是神经末梢丰富的感受器,又是散热的重要器官,对体温调节、调节机体功能和状态都有重要意义。
汗为心液,是由于汗由津液转化而来,而汗液与心血有着共同的物质来源(即水谷精微)。汗与血液两者相辅相成,汗出过多则耗血,而失血过多亦当出汗。汗出太多,耗伤津液,心血之源枯竭,则致气血亏损。故《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把汗和心相互联系起来,称为“五液汗者,心所主也。”并把出汗异常(汗出如油)作为心之败象。中医认为大汗伤津,营卫之气不固,内而脏腑,外而筋骨、肌肉、皮毛失去正常濡养,邪气乃乘虚而入,引起其它疾病,甚则伤及生命,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以天降,故昼精而腠理开,汗出,其藏丹田……”。
而五液(涎、泪、涕、汗、唾)是人体内的正常渗出液,以津液为物质来源。《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气所病”和“五液所并”的论述,认为五脏病变各有其在液的表现。五脏病变可影响五液代谢异常,出现病理产物,称为“液溢”、“液传”、“液乱”等病理情况。